分離膠促凝劑管作為臨床檢驗中常用的血液樣本采集容器,其內含促凝劑和分離膠,可加速血液凝固并實現(xiàn)血清與血塊的有效分離。采血后的規(guī)范操作直接影響血清質量和后續(xù)檢測結果的可靠性,需嚴格遵循標準化流程,確保每一步操作精準到位。以下從混勻處理、靜置凝固、離心分離及注意事項四個方面,詳細了解分離膠促凝劑管采血后的常規(guī)操作要點。
一、采血后及時混勻
采血完成后,需立即對采血管進行輕柔混勻,使管內促凝劑與血液充分接觸,加速凝固過程。具體操作如下:
1、混勻方式與頻率:手持采血管中上部,保持管身垂直,以手腕為支點輕輕顛倒混勻,每次顛倒后使管底朝上,再緩慢恢復直立,重復操作5次左右。顛倒過程中避免劇烈搖晃或甩動,防止血細胞破裂導致溶血。
2、混勻后的狀態(tài)檢查:混勻后觀察采血管內無明顯氣泡,血液已充分接觸促凝劑。若發(fā)現(xiàn)管內有氣泡,可將采血管直立放置1-2分鐘,待氣泡自然逸出,避免擠壓管身強制排氣。同時檢查采血管是否有漏液現(xiàn)象,若管蓋松動或管身破損,需立即更換新管重新采血,防止樣本污染或流失。
二、靜置凝固
混勻后需將采血管豎直放置,在適宜條件下靜置,使血液完成凝固過程。這一步是確保血清順利分離的基礎,需注意環(huán)境控制和時間把控。
1、靜置條件與環(huán)境要求:采血管需直立放置在試管架上,避免傾斜或堆疊,確保血液均勻分布在管底,靜置環(huán)境溫度需控制在25℃左右。同時避免陽光直射或靠近熱源(如暖氣、儀器散熱口),防止溫度波動影響凝血過程。
2、凝固判斷:判斷血液是否充分凝固的標準為:傾斜采血管45°,凝塊無流動跡象,且血清層已清晰可見。對于凝血功能異常患者的血液樣本,可適當延長靜置時間(但不超過60分鐘),避免因凝固不完全導致離心后血清中混入纖維蛋白。
三、離心分離
血液充分凝固后,需通過離心使血清與血塊徹底分離,分離膠在離心力作用下形成屏障,防止兩者再次混合。離心操作的參數設置和流程規(guī)范直接影響分離效果。
1、離心力和離心時間需嚴格按照標準執(zhí)行:離心力控制在1800-2200,離心時間設定為10分鐘。離心力過小會導致分離膠無法完全上浮,血清與血塊分離不徹底;離心力過大可能使分離膠破裂,混入血清中形成雜質。離心時間不足會導致血清析出量少;時間過長則可能引起血細胞破裂,釋放細胞內成分干擾檢測。離心過程中需確保離心機運行平穩(wěn),無異常震動,避免因離心失衡導致采血管破裂。
2、離心后的血清狀態(tài)檢查:離心結束后,待離心機完全停止轉動再取出采血管,避免劇烈晃動。觀察血清分離狀態(tài),分離膠應形成完整的透明屏障,位于血清與血塊之間,無斷裂或分層現(xiàn)象;血清層清澈。若發(fā)現(xiàn)血清中有纖維蛋白絲或分離膠破裂,需重新離心,但同一標本離心次數不超過2次,防止過度離心影響血清質量。
四、離心后處理與注意事項
若需將血清轉移至其他容器,需使用無菌吸管,避免觸碰分離膠或血塊,防止污染。轉移過程中動作輕柔,避免產生氣泡,吸管尖端距血清表面1-2mm,緩慢吸取血清至刻度離心管中。轉移后立即在容器上標注樣本編號、姓名、采血時間和離心時間,與原采血管信息保持一致,防止樣本混淆。
分離膠促凝劑管采血后的常規(guī)操作看似簡單,實則每一步都影響著血清質量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。從混勻時的輕柔操作到靜置時的溫度控制,從離心參數的精準設置到離心后的規(guī)范處理,每個細節(jié)都需嚴格把控。湖北新德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分離膠和促凝劑的研發(fā)生產廠家,聚焦IVD采血耗材核心原料,產品適配真空采血管生產需求。通過優(yōu)化配方與生產工藝,保障批次間性能一致性,同時公司提供不同規(guī)格產品,配套技術支持,成為產業(yè)鏈上游的穩(wěn)定合作伙伴。如果您有采購需要,歡迎隨時聯(lián)系!
